为提升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加快推动“昆蒙框架”的目标落地,生态环境部推出1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进一步展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宣传各地典型经验做法,树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典范。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三江并流”纵谷地带,地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维西两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因属于中国西南山地而成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云南省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保护区3479米海拔高差造就了垂直带谱和低纬度高海拔生物多样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高山针叶林,是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孕育了金沙江一级支流珠巴洛河。
因其重要的生态保护地位,从2019年开始,由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联合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云南省气象台,在自然保护区内持续开展了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涵盖植物、动物、土壤、地表水、空气、雪线、林线、水源涵养、景观格局及森林碳汇等。
在4年的持续监测过程中,各参与部门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格局初步建立。研究团队在6个垂直植被带共建设10块植物群落固定样地、2条动物样线和2条红外相机监测样线。在每年传统植物样方和动物样线监测的基础上,结合卫星遥感解译数据、机载多光谱数据和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与风险评价、水源涵养评价、生物量和碳汇测算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云南始终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并将生态环境监测作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第一要务。2022年,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构建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在全省布设了956块监测样地,力求覆盖全部典型生态系统及重要生态空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实践,为其他地区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原文链接 | https://mp.weixin.qq.com/s/KcVNgv32zXTjUyG-caxWwA